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更新时间:2024-01-30 17:05:52


东晋陶渊明飘逸。鲁迅先生说他飘逸得很久了,又说他并非整日整夜的飘飘然,有“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有“猛志固常在”的一面。陶渊明宛如一泓碧波,无法领略它的深邃,骤然间的一阵微风波澜,也只能掠起它的冰山一角。他也仿佛达·芬奇画布上蒙娜丽莎的微笑,无人读懂她的神秘,突然投射的一束新光线,又能在微笑里发现新的意蕴。

【解题】

归去来兮:即“回去吧”。来,语气助词,无义。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辞,一种文体,由楚辞发展而来,一般都用韵,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但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

【原文·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文言知识】

耕植:耕田植桑。自给:供给自己生活,如“自信”“自尊”等。

幼稚盈室:孩童多。幼稚,形作名,孩童。据陶渊明《责子》诗记载,他有五子,名字依次叫阿舒、阿宣、阿雍、阿端和阿通。

生生所资:赖以维持生计的。前一“生”字为动词,后一“生”字为名词。资,凭借。

靡(mǐ)途:没有门路。靡,无。如“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会有四方之事:恰逢有出使外地的事情。指他接受建威将军江州刺使刘敬宣的任命出使的事。会,恰逢。

遂见用于小邑:见……于,被动句。

于时风波未静:风波,古今异义词,古义,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心惮远役:心里害怕到远方服役。惮,害怕。

眷然有归欤之情:有辞官回家的想法。眷然,思念、依恋的样子。欤,语气词。语本《论语·公冶长》:“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欤,通“与”。

人事:古今异义词,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口腹自役:为了满足口腹的需要而驱使自己(出来做官)。自役,翻译同“自给”“自信”等。

一稔(rěn):公田收获一次。稔,谷物成熟,可利用形旁推断词义。

敛裳宵逝:敛裳,收拾行装。宵逝,星夜离去。宵,名作状,在夜晚。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不久。程氏妹:陶渊明同父异母的妹妹,因嫁给程家,故称。丧于武昌,状语后置句。

【译文】

我家境贫困,耕种田地不够用来供给自己(生活)。孩子多,米缸里没有储存的粮食,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东西,(我也)没有本领找到。亲戚朋友经常劝我出去做个小官,我很喜欢地有所考虑,(但)求官又没有门路。刚巧碰上有出使到外地去的事情,各地州郡长官都以爱惜人才为美德,我的叔父因为(看到)我贫困艰苦(就加以推荐),于是就被任命为小县县令。那时战乱还没有平息,心里害怕到远地服役。彭泽县距离家乡只有一百里,公田收获的粮食足够酿酒之用,因此就向叔父谋求此职。到任不久,就有辞官回家的想法。为什么呢?(因为我)本性率真,无法造作勉强。挨饿受冻虽然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违背心意身心都感到痛苦。我曾经在官场应酬,都是为了口腹的需求而勉强驱使自己;于是因失意而感情激荡,感到非常有愧于平生的志愿。但还是想等到秋收以后,就收拾行装星夜离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我去奔丧像骏马一样急迫,于是弃官离职。从秋八月到冬季,在官位上做了八十多天。由于辞掉官职而感觉顺遂心愿,就命名本文为《归去来兮》。时在乙巳年十一月。

【内容分析】

全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文交代了本文的写作时间和背景,叙述了作者就职的经过和辞官的原因。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文言知识】

胡:为什么。

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表被动。心,意愿。形,形体,指身体。役,役使,奴役。

奚惆怅:为何悲愁失意。奚,为何。惆怅,失意的样子。

悟已往之不谏:觉悟到过去做错了的事(指出仕)已经不能更改。谏,劝止。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指归隐)还是可以补救的。追,挽救,补救。之,取独助词。来者:古今异义词,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以上两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迷途:名作动,误入迷途。

觉今是而昨非:省悟今天的做法是对的,以往的做法是错的。是,对。非,错。

舟遥遥以轻飏:船在水面上轻轻荡漾前进。遥遥,漂流的样子。以,而。飏,船行轻快。

征夫:古今异义词,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战士。前路:前面的路程。

恨晨光之熹微:怨天亮得太慢。熹微,微明,天未大亮。

【译文】回去吧,家中的田园就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归!既然(为了衣食)让心灵去做躯体的仆役,为何又郁郁不快,独自伤悲?觉察到过去的错误已不可挽回,而安排未来的生活却可以补救。实际上我走上迷途并不太远,已经觉悟到如今退隐是对的而以前的做法错了。船儿飘荡轻快地行驶,微风轻飘飘地吹拂衣服。向行人探问前方的道路,只恨晨光还是这么朦胧不清。

【内容分析】

依辞赋两句为一组、四句为小节的特点对文章写作内容进行概括,对文章写作思路进行梳理。

第一段共12句,四句为一小节,可分为三小节:

自责自悔→自悟自省→归心似箭

自责自悔(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问句开始,喟叹唤起全篇,平地拔起,直抒胸臆,以突兀峻峭的笔势表达了自己归田之志的坚决。田园乃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相对于官场的蝇营狗苟,田园才是最可靠的诺亚方舟。“心为形役”,灵与肉的撕裂,那是毁灭性的痛苦,幸好还有田园。对比蕴含其中,既有沉痛的自白,又有愤怒的抗议;既是觉醒的宣言,又是对官场污浊的揭露,矛头直指封建官僚制度。在沉痛和愤怒之余,又不乏因决意归隐而欣然自得的意味。

自悟自省(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悟”官场之空方“知”田园之乐。“是”与“非”已如楚河汉界一样分明,天下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归心似箭(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舟遥遥以轻飏”,何等轻快!“风飘飘而吹衣”,何等潇洒,且将一个一扫官场萎靡之状、无官一身轻的形象形诸笔端。归家心切,水陆兼程,与时间赛跑。

这一段为第一部分,可以概括为归去之因。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文言知识】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乃,于是。瞻,远望。衡宇,简陋的房子。“衡”,同“横”。衡宇即横木为门的房子。宇,屋檐。载……载……,一边……一边……,如“载歌载舞”。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三径,庭院中小路。汉代蒋诩归隐后,院中开辟三条路,只与两个知己来往,后人就以“三径”代指隐士居所。就,近于。

携幼入室:幼,形作名,幼儿,儿童。

盈樽:满杯。盈,满。樽,酒器。

引壶觞以自酌:取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引,取过来。

眄庭柯以怡颜:眄,斜看,这里是随便看看。柯,树枝。怡颜,使面容现出愉快神色。怡,形使动,使……高兴。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审容膝之易安:审,觉察。容膝,动作名,只能容下双膝的小屋,极言其狭小。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作状,每天。涉,涉足,走到。

策扶老以流憩:策,名作动,拄着。扶老,手杖。憩,休息。流憩,休息没有固定的地方,想走就走,想歇就歇。

时矫首而遐观:时,名作状,有时。矫,举。遐,远。

云无心以出岫:无心,无意地。岫,山穴,此处泛指山峰。

景翳翳以将入:景,同“影”,日光。翳翳,阴暗的样子。

盘桓:徘徊,留恋不去。

【译文】刚刚看到自己的家门,便高兴地奔跑过去。仆人出来欢迎,小儿子迎候在门口。园中的小径已长满了荒草,松菊还依然留存。领着孩子走进屋内,家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端起酒杯自斟自饮,观赏着庭院的树木露出欣慰的笑颜。倚靠着南窗纵目远眺寄托清高的心境,感到这狭小的居处容易得到安乐。天天到庭院中散步自有乐趣,虽然设有大门却常常关闭。拄着拐杖这儿走走,那儿站站,不时抬头举目眺望浮云远山。白云自由自在地从山峦间涌现,小鸟疲倦了也知道向山林中飞还。阳光黯淡,太阳快落下山去了。我依然手抚孤松流连忘返。

【内容分析】

第二段共20句,四句为一小节,可分为五小节:

归家之乐→天伦之乐→室内之乐→园中之乐→室外之乐

归家之乐(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看到自家房子,再也不顾“风飘飘而吹衣”的端庄仪态而“载欣载奔”起来。可爱的小儿子在热切地等待着自己的父亲,那么陶渊明的妻子呢?

天伦之乐(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三径”,用典,隐士居住之处。“松”,“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菊”,“夕餐秋菊之落英”,高洁之物自然喻指高洁之人。“有酒盈樽”,我们忽然明白了,原来妻子在给丈夫准备他最喜爱的物什——酒。萧统《陶渊明传》记载:“其妻翟氏亦能安勤苦,与其同志。”有妻如此,夫复何求?翟氏,不愧中国好老婆。喝酒对于陶渊明来说,就是一种日常生活,一种可以体味生活之味的途径。陶渊明把自己放在了宇宙这个大格局里,在宗教和儒家之外,找到了另外一种活法,一种更理性更自然的活法,一种不受世俗拘束的活法。这种活法最高的原则是“真”。

室内之乐(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酒之于渊明,实在是生命之中不可或缺之物,萧统《陶渊明传》中说:“颜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酒也是个考验人的东西,诸葛亮《新书·知人性》中说:“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与渊明而言,酒,是其“真”态尽出,还是萧统《陶渊明传》:“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渊明文带酒气,自是真性情。房屋虽小,心中的天地却是无限宽阔的。

园中之乐(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用脚反复丈量着每一寸土地,用心感受着纤毫毕现的内心。

室外之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白云,随风飘荡,自来自去,无拘无束;小鸟,陶渊明在《归鸟》(其二)里说:“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养育小鸟的树林是它生命的起点和最终归宿,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五首》(其一)有“羁鸟恋旧林”之句,返归田园,安顿下的生命从此不再漂泊,叶梦得在《避暑录话》评此两句:“此陶渊明出处大节,非胸中实有此境,不能为此言也。”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文言知识】

世与我而相违:世俗官场已经和我背离了。违,背离,不相合。

复驾言兮焉求:还要驾车出去干什么呢?驾言,驾车出游。言,助词。焉求,宾语前置句,追求什么。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悦、乐,形意动,对……感到高兴,以……为快乐。亲戚: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琴书,名作动,弹琴、读书。

将有事于西畴:有事:古义,指耕种之事;今义,有事情。畴,田地。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句。

或命巾车,或棹(zhào)孤舟:或,有时。命,派,吩咐人驾车。巾车,有布篷的小车。棹,本是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既窈窕(yǎo tiǎo)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既……亦……,固定格式,表示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分句。窈窕,古今异义词,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壑,山沟。

欣欣:草木生长旺盛的样子。

涓涓:水流细小不绝的样子。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善,形作动,赞美。一说羡慕。行休,将要结束。之,主谓间取独助词,不译。

【译文】归去啊,要断绝与官场世俗的来往交游,这社会和我的本性不能相容,再驾车出游还能有什么追求?亲友倾心而谈使我喜悦,抚琴读书乐而忘忧。农民告诉我春天已到,庄西的地里农活要忙个不休。有时候坐着篷车,有时候划着小船,有时到那幽深的山涧中探寻淙淙的溪流,有时沿着崎岖的山路越过苍翠的山丘。树木欣欣向荣,山泉涓涓而流。赞美这世间万物遇到大好时节,可叹我的生命啊已快到尽头。

【内容分析】

第三段共16句,四句为一小节,可分为四小节:

息交绝游—交往之乐—出游之乐—万物得时

息交绝游(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这样的宣言是痛彻之后醒悟,也有人说陶渊明63岁时又打算出仕,不巧的是恰是此时去世(元嘉四年,将复徵命,会卒,时年六十三。世号“靖节先生”),悉知此时已经是陶渊明不感冒的刘裕已死,陶渊明或是因生活所迫,但他毕竟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不管怎样,还是看时间是否合适。

交往之乐(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前面不说“请息交以绝游”吗?这里又“悦亲戚之情话”,是否矛盾呢?恰恰相反,于世俗官场之人“息交”“绝游”,于“亲戚”则是亲密无间,这正是明“是”“非”,“追”“来者”的具体表现。至于弹琴,陶渊明的技艺确实不怎么样,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但陶渊明自己似乎很是自得:“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与子俨等疏》)不解音律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够“寄其意”,如此足矣。

出游之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佛学有言,“心不自心,因境故心;境不自境,因心故境”。看陶渊明出游之地,寂寂无名却诗意盎然,境由心造。

万物得时(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世界多么美好,而生命却是无常,最后一句承上启下。

此段寓情于景、于物、于事之中,最后两句触景生情,自然引出末段的抒情议论。

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可以概括为归去之乐。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文言知识】

已矣乎:算了吧。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寓形,寄身。宇内,天地之间。

曷不委心任去留:委心,随心,顺从自己的心意。委,随,顺从。任去留,任其自然地生或死。去留,生死。一说行止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胡为、之何:宾语前置句。遑遑,不安的样子。一说急切。之,往。

帝乡不可期:帝乡,天帝居住的地方,即仙境。期,期求。

或植杖而耘耔:植杖,把手杖放在田边。一说拄着杖,倚着杖。

登东皋以舒啸:皋,水边的高地。舒,放。啸,高歌。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聊,姑且。乘化,顺着自然的变化。归尽,到生命的尽头。奚疑,宾语前置句。乐夫天命,乐天知命,安于命运。

【译文】算了吧,寄身于天地之间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任随心意决定去留?为什么遑遑不安,想要到何处去找归宿?富贵并不是我的愿望,仙境难以期求。向往良辰美景独自前往,有时把手杖放在田边,在田野里锄草培苗。登上那东边泽旁高地我放声长啸,来到这清澈的溪流岸边我即景赋诗。姑且依照自然的变化走完人生的道路,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

【内容分析】

第四段共12句,四句为小节,可分为三小节:

安时处顺→安贫乐道→乐天安命

这四段为第三部分,可以概括为归去之思。

安时处顺(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陶渊明仕而隐、隐而仕、终而隐是经过了一番挣扎的,最终选择让心灵安顿下来,得体地生活着。也是以另一种形式对丑恶现实的谴责和抗议。

安贫乐道(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高建新说:诗人要从心顺愿、形为心役,真正按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这里,诗人既否定了世俗的幸福(富贵),又否定了宗教的彼岸世界(帝乡),体现作者所追求的生活境界。在营营求官,佛教、道教盛行的东晋时代,陶渊明的这种思想是难能可贵的。费勇评价说:“我们大多数人依赖某种体制承担自己,或者依赖某种信仰承担自己。而像陶渊明那样的人,有非凡的勇气自己承担自己。”

乐天安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睿智的陶渊明选择“诗意的栖居”在田园上,他以“自免去职”,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清朗广阔、可以安身立命的世界。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二句作为结语,点出全篇主旨。作者的处世态度和人生哲学在此段得以充分的体现。

【问题探究】

1.本文在序和第1段中都对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作了交代,其归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作者在序文中提到的辞官原因有四点:

一是“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二是“饥冻虽切,违己交病”;三是“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四是“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奔程氏妹丧显然只是表层原因,结合全文看,另外三点才是陶渊明辞官的根本原因。在迫于生计步入仕途后,他发现出仕既不能实现自己的志愿,折腰事人、同流合污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这种违背本性导致的身心交病远比忍冻受饿更让人难以忍受。污浊的官场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又不想强迫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就只能选择归隐躬耕之路,于是借着程氏妹丧之机,便弃官归田。正如朱自清先生在《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中指出的那样:“妹丧固是实情,然亦去志久决,故藉此急求自免,庶有词以对亲友及执事者耳。”

2.有人认为,“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全篇进行探讨。

【明确】作者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之句收束全文,乐天安命,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这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这样的思想是有些消极,在历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鸣,但我们不能将这种评价简单化、绝对化,而是要进行深入的理解。联系陶渊明的经历和志向,是可以理解这种态度的。“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本不愿出仕,也不适合为官,他不肯降志辱心与士族阶层同流合污,无法将自己融入污浊黑暗的官场生活中去,弃职归田便成为他必然的选择,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种种人生乐趣,才能寄托心灵,这也正是他执着追求自己理想的一个表现。“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直率地表达出来,不加任何矫饰,是作者历经人生曲折之后真实而复杂的感慨,饱含着作者从官场退出后的沉痛反思和过来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体验。

3.本文的文体特点是什么?

【明确】在作者充分突出了辞赋文体的特点,利用这种特点为内容的表达服务。如他对归耕后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就极尽铺陈之能事,而这种铺陈是分清主次、有所选择的。在句式上,整饬对仗之中又包含参差错落。作者将满腔的感情都寄寓在景物的形象描写之中,词采华美、音韵和谐却又“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李格非《笺注陶渊明集》卷五),鲜明地突出了辞赋在词采和音韵上的特点,这种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抒情性和感染力,避免了堆砌辞藻、华而不实的弊病。同时,本文也善于用典,如第2段中“三径”“容膝”分别用了蒋诩归隐不仕和北郭先生辞聘的典故,似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之痕。

4.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本文无论是抒情、叙事、议论,还是结构、语言,都充分体现出了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清远潇洒的风格特征。

从情感表达上来说,作者写作此文确实是发乎真情的,是为情造文,而非为文造情。正如前人所说:“公罢彭泽令,归赋此辞,高风逸调,晋宋罕有其比。盖心无一累,万象俱空,田园足乐,真有实地受用处,非深于道者不能。”(〔清〕吴楚材等《古文观止》卷七)正因为陶渊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田园生活、热爱自然,才可能将这种感情表达得如此准确含蓄,如此打动人心。本文是一篇抒情咏怀之作,并带有相当多的叙事成分,但作者能将议论、叙事与抒情完美地结合起来,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情托于物,情寓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等种种感情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叙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在如画的景物展现中,作者那洒落的胸怀、高洁的志趣也得以充分表现。作者的内心感情和志趣都外化为田园的种种美好景物,自然创造出绝妙的意境。文中写田园生活的乐趣,看起来都是一些平常的细节,但又处处显示出作者“旷而且真”的感情,在清淡平远的描述中,包含着浓浓的意趣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语言运用上说,本文语言浅切朴素,音节和谐,辞意畅达,情致沛然流出,自然成韵,呈现出天然纯净之美。“欧阳公言两晋无文章,幸独有此篇耳。然其词义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其尤怨切蹙之病云。”(〔宋〕朱熹《楚辞后语》)可见前人对此文的语言风格评价甚高。作者虽也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语句,但都自然地化为己意,语如己出,毫无用典和化用的痕迹。因此说本文“平淡自然”,“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是比较贴切的。

5.结合已学过的《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说说你心目中的陶渊明是怎样一个人,并谈谈你对古代归隐现象的看法。

【提示】这是一道拓展开放题,旨在培养学生综合阅读和整体把握的能力,通过阅读对作家进行深入的理解,并由对作家作品的认识理解拓展到对当时时代背景、文化氛围、文人风尚等的认识,探讨作家作品和时代潮流、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

如对陶渊明的认识可以有: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魏晋风度的代表等,但要注意到陶渊明曾有远大抱负和壮志,只是很难有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抱负,注意陶渊明对待仕和隐的矛盾。

对归隐现象的看法只要能把握某一方面言之成理即可,可联系社会的动乱、玄学的影响等方面作答,鼓励学生自主思考、灵活掌握。

【结束语】

本文在语言上也是匠心独运而不见斧凿之痕,语言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在遣词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很多双声词、叠韵词都是经过锤炼推敲的,却又丝毫不露痕迹,正如明代孙月峰评、闵齐华注《文选》中所说:“其妙处乃在无一语非真境,而语却无一字不琢炼”。

后世文人对《归去来兮辞》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北宋欧阳修曾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言或许太过,但《归去来兮辞》的艺术成就和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正如明代归有光所说:“两晋文章,此其杰然者。”

戴建业:“陶渊明归隐所拒绝的并不是异代新朝,而是当时漫天‘斯兴’的‘大伪’;与之相应,他归隐所承诺的也不是对业已灭亡的东晋王朝尽忠,而是对已经‘告逝’的人世‘真风’的呼唤(《感士不遇赋》);他并不是要通过归隐向时人和后人陈列一具东晋王朝的政治殉葬品,而是以‘复得返自然’这一存在方式来展露人的真性(《归园田居五首》之一)。”

“左右陶渊明人生抉择、决定他人生态度、影响他诗文创作的深层动因是诗人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对人生目的与价值的深微透悟,也正是这种体验和透悟使他给散文式的日常生活带来诗性,把晦暗的人生引入澄明。”

附:           

《归去来兮辞》文言知识归纳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         (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   (曷,通“何”,为什么)

二、古今异义

1.亲戚  古义:内亲外戚;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庭或它的成员

2.情话  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谈情说爱的话

3.有事  古义:农事;今义:指有事情

4.窈窕  古义:幽深曲折的样子;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5.来者  古义:未来的事情;今义:来的人

6.征夫  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士兵

7.扶老  古义:手杖;今义:扶持老人

8.风波  古义:指战乱;今义:常用来比喻乱子

9.人事  古义:指做官;今义:指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调配、奖惩等工作

10.去留 古义:指生死;今义:离开留下

11.寻   古义:不久;今义:寻找

12.交   古义:交互,都;今义:常用义“交友”、“交通”等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① 园日涉以成趣       名作状,每日、每天

② 时矫首而遐观       名作状,有时

2.名词作动词

① 策扶老以流憩       名作动,拄着

② 乐琴书以消忧       名作动,弹琴,读书

③ 或棹孤舟           名作动,划船

④ 实迷途其未远       名作动,误入迷途

(二)动词的活用

1.动词作名词

①生生所资            动作名,生活

②审容膝之易安        动作名,容膝的小屋

2.动词作状语

感吾生之行休          动作状,将要

(三)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 倚南窗以寄傲       形作名,傲然自得的心情

② 携幼入室           形作名,幼儿,儿童

2.形容词作状语

心惮远役              形作状语,到远处。

(四)使动用法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乐

② 眄庭柯以怡颜       形容词的使动,使……愉快

(五)意动用法

① 悦亲戚之情话       意动,以……为愉快

② 乐琴书以消忧       意动,以……为乐

③ 善万物之得时       形容词意动,以……为善

四、一词多义

1.行 Xíng

① 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副词,将,将要。)  

②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六则》(动词,行走。)  

③ 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动词,离开,前往。)  

④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动词,运行。)  

⑤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动词,实行,执行。)  

⑥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    《庖丁解牛》(名词,行为,动作。)  

⑦ 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名词,品行。)  

⑧《琵琶行》            (行,古诗一种体裁。)

háng

①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露上青天    杜甫《绝句》(量词,排,行。)  

② 蹑足于行伍之间,而崛起于阡陌之中 《过秦论》(泛指军队。)  

③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苏武传》(名词,辈分。)  

2.引

① 丁壮者引弦而战      《塞翁失马》(动词,开弓,拉弓。)  

② 相如引车避匿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牵,拉,引。)  

③ 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动词,拿来,取来。)  

④ 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动词,召请,召引。)  

⑤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赤壁之战》(动词,避开,退却。)

⑥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出师表》(动词,引用,援引。)  

⑦ 敢竭鄙怀,恭疏短引           《滕王阁序》(名词,前言,序文。)

3.乘chéng  

① 聊乘化以归尽           《归去来兮辞》(动词,顺着,顺随。)  

②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动词,骑,坐,驾御。)  

③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过秦论》(介词,凭借,趁着。)  

④ 顾自民国肇造,变乱纷乘  《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动词,交互,连接)  

⑤ 目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动词,冒着,顶着。)

shèng

①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万乘   《触龙说赵太后》(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

② 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殽之战》(“四”的代称。)

4.策

① 执策而临之              《马说》(名词,竹制的马鞭。)

② 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兮辞》(动词,拄着。)

③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同“册”,记录。)

④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名词,策略。)

⑤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名词,计策,计谋。)

5.审

① 审容膝之易安    《归去来兮辞》(动词,明白,知道。)

②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察今》(动词,考察,观察。)

③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    《狱中杂记》(动词,审问,审判。)

6.委

① 曷不委心任去留    《归去来兮辞》(动词,随从,顺从。)

② 如土委地    《庖丁解牛》(动词,散落,堆积。)

③ 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过秦论》(动词,托付。)

④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陈太丘与友期》(动词,放弃,舍弃。)

7.而

① 觉今是而昨非        连词,表并列

② 门虽设而常关        连词,表转折

③ 时矫首而遐观        连词,表修饰

④ 鸟倦飞而知还        连词,表承接

⑤ 泉涓涓而始流        连词,表修饰

8.之

①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助词,取独

② 恨晨光之熹微                    助词,取独

③ 悦亲戚之情话                    助词,取独

④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⑤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动词,到,往

⑥ 求之靡途                        代词,它

⑦ 公田之利                        助词,的

⑧ 会有四方之事                    助词,的

⑨ 感吾生之行休                    助词,取独

9.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           介词,使,让

② 舟遥遥以轻飏             连词,表修饰,“而”

③ 农人告余以春及           介词,把

④ 引壶觞以自酌             连词,表承接   来

⑤ 聊乘化以归尽             连词,表修饰

⑥ 园日涉以成趣             连词,表结果

⑦ 木欣欣以向荣             连词,表修饰

⑧ 问征夫以前路             介词,用

⑨ 乐琴书以消忧             连词,表目的

⑩ 耕植不足以自给           连词,用来,来

⑪诸侯以惠爱为德            介词,把

⑫家叔以余贫苦              介词,因为,由于

⑬策扶老以流憩              连词,相当于“而”    

五、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二)倒装句

1.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① 将有事于西畴

② 农人告余以春及

③ 问征夫以前路

2.宾语前置

① 复驾言兮焉求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②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 乐夫天命复奚疑  (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 皆口腹自役      (宾语前置句,代词“自”作宾语前置)

(三)被动句

① 既自以心为形役(为,被)

② 遂见用于小邑   (见,被)

(四)省略句

① 寓形(于)宇内复几时?             (省介词“于”)

② 稚子候(于)门                    (省介词“于”)

③(余)脱然有怀,(余)求之靡途     (省主语“余”)

④ 于是(余)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省主语“余”)     

⑤(余)或命巾车,(余)或棹孤舟     (省主语“余”)

(五)固定句式

载欣载奔(载……载……:一边……一边……;又……又……)

例:载饥载渴  载歌载舞


相关标签: